說到這個玄奘法師還是有太多的爭議了,那么真正歷史上的玄奘法師是怎么樣的呢?相關的問題還是很多人問的,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
公元602年玄奘出生在剛剛統一的隋朝洛州緱氏(今屬河南偃師),姓陳名祎是家里第四個兒子。《三藏法師傳》記載,玄奘的高祖和曾祖做過北魏的太守,父親陳惠雖然只是隋朝的縣令,但他重儒學,玄奘從小就接受了儒學的熏陶。父親去世后,二哥出家,玄奘就跟二哥開始學習《法華經》、《維摩經》等佛家經典,13歲受大理寺鄭善果激賞,破格在洛陽凈土寺出家。在洛陽凈土寺跟景法師學《涅槃經》,從嚴法師學《攝大乘論》等。后研習佛法多年,反而對所學越發困惑。
玄奘負笈圖
當時北方流行已久的《涅槃經》、《成實經》、《毗曇》與真諦在南方譯傳的《攝論》、《俱舍論》,翻譯不暢義理含混,甚至一些重要理論都有很大分歧,特別是當時攝論、地論兩家關于法相之說各異,鑒于南北對法相學的分歧之大,為融合二者學說解開心中所惑,心中開始生出西行的念頭。直到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這一年(公元626年),天竺僧人波羅頗迦羅密多羅(簡稱“波頗”)法師抵長安,在那爛陀寺講授總賅三乘學說的《瑜伽論》,于是下定決心發愿西行求法以破解中土佛學之分歧,決定親自前往西域求學取經。#南京玄奘寺廟#
那爛陀寺遺址
當時的唐朝初立,與西域各國的關系非常不穩定,當玄奘向朝廷提出去往西域取經并未獲得準許。直至貞觀三年,唐王朝發生了巨大的蝗災,新生的唐王朝餓殍遍野,于是政府允許民眾自行出州求生玄奘才得以借此機會偷偷溜出唐朝境內西行。剛出發的玄奘并不知道自己這次的西行取經之旅的終點在哪,只知佛法自西方而來,只要一路向西便可求得真經。
從貞觀三年開始,26歲的玄奘法師從大唐國都長安出發,一路向西。穿越河西走廊出涼州,過星星峽、流沙河(莫賀延磧),進入哈密,再穿越吐魯番盆地、塔里木盆地,登上帕米爾高原,到了中亞。玄奘一路上得到了沿線地區統治者和老百姓的歡迎和幫助。尤其是高昌王麹文泰的支持,最真誠也最關鍵。此時,經過一路的打探,玄奘才終于佛教發源于印度(古天竺國),于是線路拐向南方。翻越興都庫什山達坂,從西北印度入境,在印度的多個佛教重鎮停下,遍訪明師,認真學習。
玄奘西行路線圖
這一路的過程描述看似只有區區幾十字,但其中之艱辛即使放在當今這個時代也十分不易。步行穿越高海拔區域,經歷高寒缺氧以及冰川雪崩,歷經各種來自天災人禍和野獸威脅的兇險。《大唐西域記》曾記載玄奘法師經歷了四天五夜滴水未進“幾將殞絕”的沙漠孤旅,也曾遭遇天山雪崩“七日之后方始出山,徒侶之中凍死者十有三四”的情形。當時高昌王曲文泰派出25名侍衛護送玄奘,但到了中亞時只剩下18人了,其余的不是因為“頭痛”而死,就是遭遇雪崩或凍死在冰山上了。最終玄奘憑借著自己強大毅力和清晰辨認方向的能力,在經歷17年之久與行走5萬余里的跋山涉水后,通過途經138個國家,將五百二十篋、六百五十七部佛教經典帶回大唐。
玄奘西行
自貞觀三年出發,直至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長安。當玄奘帶著佛經與從天竺一同而來的僧侶經過長安的街道,瞬時引起全長安百姓的關注,人們紛紛涌入街中進行圍觀。唐太宗聽聞有玄奘這么一位從從天竺取經歸來的大師,立即命人宣玄奘覲見。于是玄奘在長安稍作休整便去往洛陽與李世民會面。
唐太宗對玄奘西行十七年求取真經這一行為非常欽佩,與玄奘論道時便問道:“法師當初西行取經為何不報知朝廷?“玄奘答曰:”玄奘當去之時,已再三表奏,但誠愿微淺,不蒙允許。無任慕道之至,乃輒私行,專擅之罪,惟深慚懼。“意思是出行的時候多次上奏但都不被批準,沒有辦法只能私自前行,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深深地感到慚愧和畏懼。太宗非常看重玄奘的才能,又知他對西域之風土人情地貌了然于心,曾多次勸玄奘還俗為官,都為玄奘所拒。此后玄奘在長安大慈恩寺專心譯經。
玄奘著《大唐西域記》
玄奘西行不僅對佛教經綸進行了正確釋義,將錯誤的佛教思想進行糾正,并且翻譯了更多從印度得到的佛經。除此之外,由于玄奘在印度學習佛教思想,促進了中印兩國的文化交流,尤其是玄奘回國后,將印度的種族文化、唯識哲學等知識融合到中國的佛學之中。而且玄奘身上有種非常寶貴的精神,乃是為了追求真理,不避風險,面對各種挑戰,絕不退縮,甚至不惜冒著付出生命的代價的危險。“安危不貳其志 險易不革其心” 玄奘法師身上的人格魅力猶如明月,既能照看古人,也能照看如今的人們!
下一篇:古代的昆侖奴到底是什么?
下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