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h9hzt"></address>

    
    

        <form id="h9hzt"><form id="h9hzt"></form></form> <form id="h9hzt"><nobr id="h9hzt"></nobr></form>

          <address id="h9hzt"></address>

            <address id="h9hzt"></address>

              網站logo搜索

              人物專題炎帝

              炎帝

              炎帝是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他還有另一個名字,叫神農氏。可能很多朋友都聽說過關于炎帝的故事,他曾和黃帝部落聯手,共同擊敗蚩尤。我們自稱是炎黃子孫,實際上就是因為古人將炎帝和黃帝視為中華民族的始祖,下面就來介紹下關于炎帝的更多信息和背景,想要了解的朋友就一起來看看吧。

              炎帝基本資料

              本名 炎帝 出生地 有爭議
              別稱 赤帝,農皇,神農大帝,五榖神農大帝 出生時間 ???
              字號 神農氏,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朱襄 去世時間 ???
              所處時代 新石器時代 主要成就 發明醫藥,制耒耜種五谷,制作陶器,開辟集市,聯合黃帝打敗蚩尤

              炎帝參與事件

              炎帝人物關系

              炎帝詳細介紹

              尊為始祖

              炎帝與黃帝是華夏始祖。

              《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陜西武功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陜西寶雞清姜河)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這是中國歷史最早記載炎帝、黃帝誕生地的史料。后來,兩個部落爭奪領地,展開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漢族),華夏族在漢朝以后稱為漢人,唐朝以后又稱為唐人,但是一直沒有棄用華夏族稱謂。炎帝和黃帝也是中國文化、技術的始祖,傳說他們以及他們的臣子、后代創造了上古幾乎所有重要的發明。母為有嬌氏女,名曰女登,是少典的正妃。生炎帝。長于姜水,故有“姜”姓之稱。

              來歷傳說

              炎帝跟黃帝同時代,且均帶有傳說色彩。從古到今,被視為中華民族始祖象征的炎帝就是與黃帝齊名的炎帝神農氏,據傳生于陜西寶雞姜水(現寶雞市清姜河流域)。

              姓:伊耆,也姓姜

              氏:烈山氏

              號:神農(神農也是氏,可能是這一部落區別于其他部落的稱呼,神農氏即對該部落或部落首領的稱呼)

              名:石年(石年這名極有可能是后世之人所加)

              誕辰:農歷四月二十六日

              出生地:陜西寶雞姜水

              生母:任姒(名女登,有嬌氏之女,有熊氏少典之正妃)

              生平事跡

              涿鹿之戰

              主詞條:涿鹿之戰

              涿鹿之戰,是距今約5000余年前,黃帝部族聯合炎帝部族,與東夷集團中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涿縣一帶所進行的一場大戰。“戰爭”的目的,是雙方為了爭奪適于牧放和淺耕的中原地帶。它也是中國歷史上見于記載的最早的“戰爭”,對于古代華夏族由野蠻時代向文明時代的轉變產生過重大的影響。

              原始社會中晚期,逐漸形成了炎黃、東夷、苗蠻三大集團。其中華夏集團以黃帝、炎帝兩大部族為核心。它們分別興起于今關中平原、山西西南部和河南西部。經融合后,遂沿著黃河南北岸向今華北大平原西部地帶發展。與此同時,興起于淮河下游以南的今豫、蘇、皖交界地區的蚩尤部落(苗蠻集團的一支),也在其著名領袖蚩尤的領導下,以今山東為根據地,由東南向西北方向的中原發展,開始進入華北大平原。這樣華夏集團與苗蠻集團之間的一場武裝沖突也就不可避免了。涿鹿之戰正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爆發的。

              據說蚩尤族善于制作兵器,其銅制兵器精良堅利,且部眾勇猛剽悍,生性善戰,擅長角牴,進入華北地區后,首先與炎帝部族發生了正面沖突。蚩尤族聯合巨人夸父部族和三苗一部,用武力擊敗了炎帝族,并進而占據了炎帝族居住的“九隅”,即“九州”。炎帝族為了維持生存,遂向同集團的黃帝族求援。

              黃帝族為了維護炎黃集團的整體利益,就答應炎帝族的請求,將勢力推向東方。這樣,便同正乘勢向西北推進的蚩尤族在涿鹿地區相遭遇了。當時蚩尤族集結了所屬的81個支族(一說72族),在力量上占據某種優勢,所以,雙方接觸后,蚩尤族便倚仗人多勢眾、武器優良等條件,主動向黃帝族發起攻擊。黃帝族則率領以熊、羆、狼、豹、雕、龍、鸮等為圖騰的氏族,迎戰蚩尤族,并讓“應龍高水”,即利用位處上流(《山海經》中曰靈山)的條件,在河流上筑土壩蓄水(以蓄水沖了蚩尤寨),以阻擋蚩尤族的進攻。

              “戰爭”爆發后,適逢濃霧和大風暴雨天氣,這很適合來自東方多雨環境的蚩尤族展開軍事行動。所以在初戰階段,適合于晴天氣環境作戰的黃帝族處境并不有利,曾經九戰而九敗(九是虛數,形容次數之多)。然而,不多久,雨季過去,天氣放晴,這就給黃帝族轉敗為勝提供了重要契機。黃帝族把握戰機,在玄女族的支援下,乘勢向蚩尤族發動反擊。其利用特殊有利的天候——狂風大作,塵沙漫天,吹號角,擊鼙鼓,乘蚩尤族部眾迷亂、震懾之際,以指南車指示方向,驅眾向蚩尤族進攻,終于一舉擊敗敵人,并在冀州之野(即冀州,今河北地區)擒殺其首領蚩尤。涿鹿之戰就這樣以黃帝族的勝利而宣告結束。戰后,炎黃族乘勝東進,一直進抵泰山附近,在那里舉行“封泰山”儀式后方才凱旋西歸。同時“命少皞清正司馬鳥師”,即在東夷集團中選擇一位能附眾的氏族首長名叫少皞清的繼續統領東夷部落聯盟,并使東夷集團同自己的炎黃集團互結為同盟,形成了最初的華夏部落聯盟。

              涿鹿之戰的結果,有力地奠定了炎黃集團據有廣大中原地區的基礎,并起到了進一步融合各氏族部落的催化作用。取得這場戰爭勝利的部族首領黃帝從此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并被逐步神化。涿鹿之戰為我們中華民族在發軔時期決定日后基本面貌的歷史性“戰爭”。

              阪泉之戰

              主詞條:阪泉之戰

              阪泉之戰發生于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之間,通過這場戰爭,黃帝戰勝了炎帝,炎帝歸服了黃帝,從而形成了炎黃部落聯盟,同時黃帝取代了炎帝在黃河流域各部落中盟主的地位。因此,這場戰爭是華夏族形成的奠基之戰與關鍵之戰。

              這場戰爭的原因既有爭奪領導權的因素,還有爭奪宜農土地的因素。原來,黃帝與炎帝原先居住的姬水、姜水一帶因黃河泛濫,逐漸不再適于畜牧業和農業生產,這樣黃帝就首先帶領部落開始東遷。據史學家考證,黃帝先是沿著北洛水南下,到達今陜西的大荔、朝邑一帶,之后又東渡黃河,順著中條山和太行山,向東北遷移,沿著桑干河來到現今張家口市涿鹿一帶。

              華夏形成

              華夏是古代中國中原及其以東地區各部族的聯合稱謂,即對“諸華”和“諸夏”各部落的合稱。據部分史學家的研究,炎黃時期,中原周圍地區古代的部族可分為炎黃集團、東夷集團和苗蠻集團。炎黃集團在涿鹿之戰中戰勝蚩尤之后,苗蠻集團向南方收縮退卻,炎黃集團則東進和東夷集團融合,形成最初的華夏部落聯盟,到春秋時期又基本和南方的苗蠻集團基本同化,成為秦漢間所謂“中國人”的三個主要來源。

              華夏族以炎黃族和東夷部落聯盟為主體。炎黃兩部族最初居住在陜西,融合后逐漸東遷。黃帝族順北洛水南下,又東渡黃河,沿中條山、太行山向東北發展,形成晉南的黃河一帶許多黃帝族方國群。炎帝族也有一部分順渭水東下,沿黃河南岸向東發展,形成較多炎帝族方國。他們在東進過程中,和東夷部落聯盟不斷融合,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

              阪泉之戰是黃帝與炎帝之間為爭奪大華夏部落聯盟首領而進行的戰爭,炎帝族戰敗,和黃帝族融合,炎黃勢力壯大。其后黃帝在涿鹿之戰中打敗了苗蠻集團的九黎族首領蚩尤,勢力擴大至今日的山東境內,和原來在山東境內的東夷集團容合。上古大華夏部落聯盟最終形成,中國至此進入了華夏時代。據載虞、夏、商、周都是黃帝的后裔,經過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華夏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便逐漸確立了。

              活動區域

              炎帝部落作為早期華夏族的主干,在其從弱到強,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中,其遷移和活動空間也必然是從點到面不斷擴展擴大的,已有多處地方留下有關炎帝生平、發祥地及其活動區域的傳說與歷史遺跡。其中有陜西、湖北、湖南、山西、甘肅、山東、河南、河北等地。就發祥地的說法而言:影響較大的有陜西寶雞說、湖南九嶷山說、湖北隨州說,,“黔中”(黔中即今湖南沅陵西,包括今會同)說。其中應以“寶雞說”較為確信。

              其中,陜西寶雞的炎帝,是以粟作農業為主,因此他是北方粟作農業的代表和北方農業文明的奠基人,可稱為“北方炎帝”。由于炎帝時代沒有文字,更談不上史籍記載了。于是,中國各地農耕文明的奠基人。只有北方的炎帝依據傳說而名垂千古;由于各種各歷史原因,南方炎帝”(南方的農業奠基人)則因為華夏早期以北方為中心的文化傳播途徑所限,其影響范圍和知名度相對于“北方炎帝”應該是相對較少。炎帝在南方肯定是存在的,而且其對華夏農耕文明的貢獻絕對不亞于北方炎帝”,因為湖南發現了早于炎帝數千年距今1.2萬年的人工栽培的稻谷。根據史籍記載和2009年5月一些專家在湖南會同的考察,可以初步斷定,湖南民俗學者陽國勝提出的“炎帝故里會同說”是有一定根據的,湖南會同就是“南方炎帝”發祥地。《晉書》卷92《文苑傳·伏滔》說炎帝生于“黔中之地”,炎帝又號“連山氏”。為炎帝出生地提供了史籍上的證據。再根據陽國勝提供的《“炎帝故里會同新說”證據材料》,參以2009年5月一些專家在湖南會同的實地考察,“炎帝故里會同說”的證據則更充分了。會同境內也有常羊山,它既是炎帝的出生地,也是炎帝的居住地,更是炎帝嘗百草、獲嘉谷之地。炎帝所嘗“斷腸草”,據陽國勝說,該草“據《本草綱目》記載即"鉤吻",鉤吻只適宜生長在長江以南部分地區。”陽國勝還根據自己對古籍和古地名的研究和考證,認為連山就是今會同的連山;炎帝所出生的華陽之常羊山,其“華陽”指巴蜀地區(會同在其地望內),“常羊山”則指會同連山境內的常羊山。與連山一山之隔的馬鞍鄉境內有“神農山”“神農廟”。相傳炎帝發明了“茶飲”,連山至今還完整地保存一個“茶亭庵”(遺跡在北方炎帝故里似未見到,會同保存的“茶亭庵”正好說明了炎帝在南方的特色)。炎帝“日中為市”的傳說廣為流傳,會同連山地區稱“日中為市”為“趕連山”。如此等等,這些都為炎帝研究打開了一條新思路。

              主要成就

              重要貢獻

              炎帝對中華民族的生存繁衍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制耒耜,種五谷,奠定了農工基礎。耒耜的使用和種五谷,解決了民以食為天的大事,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為人類由原始游牧生活向農耕文明轉化創造了條件。

              立市廛,首辟市場。據《周易·系辭下》載,神農"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農發明的以日中為市,以物易物的市場是中國貨幣,商業發展的起源和基石。

              治麻為布,民著衣裳。原始人本無衣裳,僅以樹葉,獸皮遮身,神農教民麻桑為布帛后,人們才有了衣裳,這是人類由朦昧社會向文明社會邁出的重大一步。

              作五弦琴,以樂百姓。據《世本·下篇》載,神農發明了樂器,他削桐為琴,結絲為弦,這種琴后來叫神農琴。神農琴“長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宮、商、角、徵、羽”。這種琴發出的聲音,能道天地之德,能表神農之和,能使人們娛樂。

              削木為弓,以威天下。神農始創了弓箭,有效地防止了野獸的襲擊,有力地打擊了外來部落的侵犯,保衛了人們的生命安全和勞動成果。

              制作陶器,改善生活。在陶器發明前,人們加工處理食物,只能用火燒烤,有了陶器,人們對食物可以進行蒸煮加工,還可以貯存物品,釀酒,消毒。陶器的使用,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條件,對人類的飲食衛生和醫藥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了促使人們有規律地生活,按季節栽培農作物,炎帝神農還立歷日,立星辰,分晝夜,定日月,月為三十日,十一月為冬至。

              炎帝管理部落,治理天下很有方法。他不望其報,不貪天下之財,而天下共富之。智貴于人,天下共尊之。他以德以義,不賞而民勤,不罰而邪正,不忿爭而財足,無制令而民從,威厲而不殺,法省而不煩,人民無不敬戴。

              炎帝還是中國教育的始祖。他教民使用工具,教民播種五谷,教民醫藥,教民制陶、繪畫,教民弓箭、獵獸、健身,教民制琴、教民音樂、舞蹈,還教民智德。可見,炎帝時期,德、智、體、美得到了全面重視和發展。

              炎帝對人類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炎帝精神,首要的是創業精神,奉獻精神,敢為人先的創造精神,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炎帝精神使中華后裔在與自然和社會的斗爭中,擺脫愚昧和野蠻,追求先進與文明。這種精神使華夏民族獲得了高度的團結和統一。

              至于炎帝的出生地,至今沒有定論,事實上炎帝是一個神化了的人物,它代表的是遠古人類在與大自然的斗爭中改造自然集體智慧的集中體現。在今天,“炎帝”和“黃帝”作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象征被載入世界文明的史冊,中國人也稱為“炎黃子孫”。故事新解

              在神農氏的諸多事跡當中,最為人們稱道和熟悉的是制耒耜、種五谷一事,這也正是神農氏之被稱為“神農”的原因所在,“神農”一詞中的“農”字就完全體現了這一偉大創舉。

              農業方面

              作為中華民族第一個由漁獵轉入農耕的氏族部落,炎帝神農氏族創造了中國的農業文化。

              農業包括種植、收獲儲備、加工食用三大步驟。在原始農業出現之前的采集漁獵時代早期,收獲儲備與食用是兩個完全獨立的過程,人們采集而儲備的東西不一定都是食用的,人們食用的東西也經常是現采現吃,并不一定是先前儲備的東西,而且人們儲備的食物也往往不是植物種籽。伴隨著陶器的出現,人們才具備了安全有效的貯藏手段,因而能夠長期儲備食物和飲水,從而把采集儲備和食用兩個獨立過程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只有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才會形成大量獲得植物種籽的需求。原始種植業開始于使用葫蘆作飲水器具的伏羲氏時代,人們最早種植的是葫蘆,在種植葫蘆的過程中,人們積累比較豐富的種植技術。到了女媧氏時代,也就是陶器時代,種植技術和對植物種籽的需求一旦結合在一起,農業的出現也就呼之欲出了。其實人們開始種植葫蘆時,也不一定是因為需求而想到種植葫蘆,很可能是兒童出于愛好和玩耍開始了葫蘆的種植。其原因有三:一是兒童有大量的空閑時間照顧、保護和管理他們的“勞動”成果;二是葫蘆籽顆粒大潔白,深受人們喜愛;三是葫蘆籽顆粒大而容易播種操作。中國許多地方民間存在著禁食葫蘆籽的風俗,大人們會用“吃葫蘆籽會長包牙”之類的話嚇唬小孩子,說明人們對葫蘆籽的重視和保護,也暗示了葫蘆栽培歷史的悠久。當我們的祖先把種植葫蘆轉向種植草類植物獲取食用的種籽時,原始農業就誕生了。

              吃草治病并非人類獨有。許多動物都有吃藥治病的現象,說明早在人成其為人之前,人類的祖先就已經本能地積累了許多草藥知識。原始農業興起后,出于尋找更好的農作物種類的需要,人們在嘗食植物的同時會更加注意了解植物的特性,不僅注意有毒沒毒、可吃不可吃,更會注意了解不同植物種類、不同部位、不同器官的苦辣酸甜味道,以及寒溫特性等,從而結合原有的草藥知識形成醫藥概念,開始了醫學探索。也就是說,醫藥概念是伴隨著原始探索馴化植物為農作物的過程中形成的,是一種“無意插柳柳成蔭”式的發明。這應該就是神農氏發明醫藥的歷史真相。

              要大量種植農作物,首先要選擇合適的植物種類并馴化使之成為作物品種,比如稻、黍、稷、麥、菽五谷;其次要有農具,比如耒耜;三是要掌握農時。這些都需要長期技術進步和知識積累,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即使一個人終其一生也絕難做到。所以說,神農氏是一個相當漫長的時代。

              在農業發展的早期,主要技術進步表現在馴化野生植物上,經過嘗百草和試種,古人們初步確定了適合栽培的幾種主要野草,野草種類因地區而不同,收獲的種籽除一部分被食用外,人們會選擇飽滿的籽粒留作種子,這其實就是對野生動植物的馴化過程,使得栽培植物和養殖動物與其野生原種的差異越來越大,而分別成為農作物和家畜。中國人非常重視留種工作,總是千方百計地保護作物種子,甚至有“餓死不吃種子”的說法。這一習俗更加有利于農作物品種的選育工作。可以推測,在神農氏中期,中國就已經基本培育出各主要農作物品種,即五谷。

              農業書籍

              與農業相關的部分著述(據嚴可均輯錄《全上古三代文》:

              《神農之禁》:春夏之所生,不傷不害。(《群書治要》《六韜·虎韜篇》引《神農之禁》)

              《神農之數》:一谷不登,減一谷,谷之法什倍。二谷不登,減二谷,谷之法再什倍。夷疏滿之,無食者予之陳,無種者貸之新。(《管子·揆度》)

              《神農之法》:丈夫丁壯不耕,天下有受其饑者。婦人當年不織,天下有受其寒者。(《文子·上義》《淮南子·齊俗訓》「不耕不織」上皆有「而」字。又《呂氏春秋·愛類》引《神農之教》曰:「士有當年而不耕者,則天下或受其饑矣。女有當年而不織者則天下或受其寒矣。」)

              《神農之教》:有石城十仞,有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亡粟,弗能守也。(《漢食貨志》晁錯引《神農之教》)

              《神農占》:正月上朔,有風雨。三月谷貴,石五百錢。八月有三卯,旱,麥大善。無三卯,麥不善。凡蟲食李,則黍貴。食棗,粟貴。食杏,麥貴。食荊,麻貴。食桑,絲貴。正月上朔日,風從東來,植禾善。從南來,植黍善。從北來,稚禾善。四月四日,風從東來,植豆善。西來,四日至七日,中豆善。七日至十日,稚豆善。十四日無風,不種豆。從冬至日到來年,滿六十日,有大風雨折樹木,麥大善。從平朔至食時,植麥善。至日中,中麥善。至日入,稚麥善。常以夏至後九十日可種。四月朔日,風從東來,從平明至辰時,植黍善。至日中,中黍善。至日入,稚黍善。月朔日入,清明蠶善。正月有甲子,糴初貴後賤。正月上辛,溫者善,風寒者不好。(《開元占經》一百十一)

              據《莊子·盜跖》記載:“神農之世,臥則民居,起則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據此而言,炎帝神農氏生活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階段。《呂氏春秋·愛類》又言:“神農之教曰:士有當年而不耕者,則天下或受其饑矣;女有當年不績者,則天下受其寒矣,故身親耕,妻親織,所以見致民利也。”這說明炎帝神農氏時代又已出現“身親耕,妻親織”的家庭形式,這又是父系氏族社會產生的標志。根據以上記載,我們可以看出,炎帝神農氏時代是原始社會由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的時代,是人類社會文明初創的時代。根據考古發現,并按照原始社會生產力發展速度進行推斷,這個時代距今6000年至5500年左右,早于黃帝軒轅氏時代數百年,而某些史書中所記載的炎帝、黃帝生活于同一個時代乃至黃帝降服炎帝的說法,則顯然是不符合歷史事實和歷史發展規律的。

              文化方面

              炎帝文化是傳承幾千年的中華民族文化之源,是凝聚全世界炎黃子孫的民族之魂,更是激勵華夏兒女不屈不撓、頑強拼搏、創新奉獻的精神之光。

              我們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炎帝神農氏與黃帝軒轅氏以各自的偉大歷史功績,均被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受到普天下炎黃子孫的世代崇敬。

              據《周易》《管子》等先秦文獻的有關記載,以黃河流域,尤其是渭水流域為主,以及長江流域包括湖南多處發掘考證的距今七千至九千年的古文化遺存表明,炎帝是中華農耕文明的創始者。相傳炎帝始種五谷以為民食,制作耒耜以利耕耘,遍嘗百草以醫民恙,治麻為布以御民寒,陶冶器物以儲民用,削桐為琴為怡民情,日中為市以利民生,剡木為矢以安民居,重演八卦以探天象,后在南巡中為民治病采藥,日遇七十毒而不輟,終因誤嘗斷腸草而“崩葬于長沙茶鄉之尾”,即今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的鹿原陂。炎帝功昭日月,德澤后世。他所開創的原始農耕文明,使先民們改變了茹毛飲血、以漁獵和采集野果為全部生活來源的狀態,開始走上創造性的社會,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綠色革命”。特別是世代流傳的炎帝率領眾先民鏖戰洪荒的艱苦創業精神,自強不息的開拓創新精神,厚德載物的民族團結精神,更是中華民族自尊、自立、自信、自強精神產生的源頭和典范。

              炎帝在神農時代開創了豐富多彩的原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由此而形成的炎帝文化與黃帝文化融合為炎黃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炎黃文化博大精深,綿延不衰,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為中華民族的崛起而奮斗不息,為中國的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海內外炎黃子孫都有著對自己偉大民族和共同祖先的認同感和自豪感,炎黃文化已成為維系海內外炎黃子孫愛國情結的巨大精神力量。

              2001年10月,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炎帝陵基金會和株洲市人民政府在北京聯合舉辦了“炎帝文化與21世紀中國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到會的專家、學者一致認為,人類文化是影響和推進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我們必須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貫徹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著眼于在本世紀中葉把中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目標,既大膽借鑒和吸收外國的有益文化成果,又重視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以構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為此,我們要加強對炎帝文化的研究,弘揚炎帝的崇高精神,以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戰斗力,為加快現代化建設和祖國統一大業的進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

              制陶方面

              在考古中,屬于炎帝神農時期文化的隨州冷坡埡遺址、西花園遺址、棗陽雕龍碑遺址,出土了大的陶器。其中以夾砂黑陶和夾砂灰陶為主,泥質黑陶、灰陶、夾砂粗紅陶次之,泥質紅陶較少,泥質白陶最少。除少量的素面陶外,紋飾有籃紋、附加堆紋、凹凸弦紋、方格紋、鏤孔刻劃紋、繩紋、葉脈紋和少量的彩陶等。器形有鼎、罐、厚胎喇叭形紅陶環、陶紡輪、碗、盆、圈足盤、器蓋、甕、尖底缸、長頸壺、四足方鼎等,這一發現對我們研究當時的制陶文化,提供了有利的參考。說明當人們已經掌握制陶技術,且陶器被人們廣泛使用。制陶工藝逐漸從簡單的形狀向美觀、大方的方向發展,這也帶動了社會向新的發展方向前進。

              貿易方面

              原始社會物質生產的充盈,帶來了產品的剩余。從古籍記載的傳說來看,炎帝神農之時原始產品交換開始萌芽。《易.系辭》云:"神農以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意思是說炎帝神農為了解決大家的剩余產品,設立了集市,讓大家相互交換,從而出現了中國社會原始的商品交易,加速了原始社會的公有制向奴隸社會的私有制轉變,為孕育新的社會體制埋下了伏筆。

              中醫學方面

              《淮南子》記載神農氏"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路史.外紀》亦云:炎帝神農氏"磨蜃鞭茇,察色,嘗草木而正名之。審其平毒,旌其燥害,察其畏惡,辨其臣使,厘而三之,以養其性命而治病。一日間而七十毒,極含氣也。"《韓非子·五蠹》說:"民食蛤,腥躁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記載描述了炎帝神農氏及先民們在采集活動中,逐漸發現,由于誤食了某些動植物,會發生嘔吐、腹疼、昏迷、甚至死亡。吃了某些動植物,能消除或者減輕身體的一些病痛或解除吃了某些植物而引起的中毒現象。在漁獵生活中,又發現,吃了某些動物的肢體、內臟,能產生特殊的反應。經過長期的實踐,人們便能逐漸辨識許多動植物,了解它們的功效,遇到患有某種疾病,便有意選擇某些動植物來進行治療。正是這種以身實踐和探索的精神,奠定了中國中醫學的基礎,開創了中華民族的中醫學文化。后人為了紀念他,將中國的第一部醫學著作命名為《神農本草經》。

              社會文明方面

              生產力的提高,使人們的生活相對穩定下來,人們不再為了生活四處遷徙,開始了安居樂業的生活,這帶動了社會文明的發展。《齊俗訓》云:"神農之法曰:丈夫丁壯不耕,天下有受其饑者;婦人當年而不織,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親織,以為天下先其導。……奸邪不生,安樂無事而天下均平。"這反映了當時社會天下為公、團結友愛和人民安居樂業的景象。而從發掘出的墓葬來看,當時以從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轉變,且在婚姻制度上有了締結和嫁娶之禮,使家庭在原始社會中的作用更加明顯,人們對家庭的道德理論有了初步的認識。

              其他研究方面

              同時,原始農業還帶動了人類對天文、地理、氣象的研究。在原始社會里,刀耕火種在很大一方面只能望天收,遇到自然災害,就有可能導致顆粒無收,對于炎帝神農氏族在解決這一問題上,史書曾有詳細的記載。《白虎通》云: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楊泉理論》說:“神農始治農功、正氣節、審寒溫,以為早晚之期,故歷日”。《主術訓》云:"昔神農之治天下也,神不馳于胸中,智不出于四域,懷其仁誠之心,甘雨時降,五谷蕃植,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月省時考,歲終獻功,以時嘗谷,祀于時嘗。"這無不反映出當時為了獲取更好的收成,人們對天文、歷法、氣象、水利、土壤、種子等知識和技術的研究,這也成為原始社會開拓農業文化的泉流。

              家族成員

              妻子

              赤水氏的女兒聽訞

              后代

              赤水氏的女兒聽訞和炎帝生了炎居、生女兒女娃(精衛)

              炎居生節并

              節并生戲器

              戲器生祝融

              祝融生共工

              共工生術器、后土

              后土生噎鳴

              噎鳴生十二子,待考

              道家說法

              中國人自稱是“炎黃子孫”,“黃”是指黃帝,而“炎”就是指神農。他和黃帝一樣,不但是中國上古時代的一位英雄和領袖,而且還是道教神話中的重要人物。

              神農是伏羲之后的部落首領,被稱為炎帝。他還是一位偉大的發明家,他在中國各地旅行,采集各種植物,從中發現可以治病的草藥,并把有毒的挑選出來告訴人們,對中國的醫藥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傳說他是一位神奇的人物,他的母親在夢中感受到龍的氣,懷孕后生下了他。據說他長著人的身軀,卻有牛的腦袋,出生后3天就會說話,5天就會走路,7天就長出了牙齒,長大后,他身材高大,將近3米。后來他向一位神仙請教醫術,得到一本書。讀了這本書后,他就理解了人得病的原因。于是,他派人到各地去采集藥材,然后親自品嘗是否有毒,用自己的身體做實驗,甚至一天就嘗70多種。就這樣,他總共配制了365種藥,能治400多種病。據說他就是因此而中毒死去的。傳說他還發明了蠟燭,后來就被人們尊為照明之神。

              相關文章

              歷史人物

              歷史事件

              詩經好文

              歷史人物歷史皇帝

              返回頂部
              BG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