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媧造人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聽說過了,我們這些人兒啊,都是女媧給造出來的,可不是大家想想的那樣造的啊,就是單純的捏人捏出來的,這個就顯得十分的有意思了,我只是單純的知道女媧造人,那么這個女媧造人具體是個什么情況,還有什么其他相關的故事呢?所以本專題就給大家來介紹介紹這些問題了!歡迎收藏!
中文名 | 女媧造人 | 具體事跡 | 摶土造人、引縆繩人 | ||
外文名 | Nvwa created woman and man | 有關記載 | 風俗通義、太平御覽、淮南子等 | ||
性 質 | a created woman and man | 性 質 上古神話 | 主要榮譽 | 創造人類、構建社會、立置高媒 | |
主 角 | 女媧 | 相 關 | 造物、補天、女皇之治 |
女媧造人中國上古神話傳說之一,創世女神女媧化生萬物,每天至少能創造出七十樣東西,開世造物,因此被稱為大地之母。她是古老相傳的大母神。
相傳女媧以泥土仿照自己摶土造人,創造并構建人類社會;又替人類立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兩性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也被傳為主職姻緣與情愛的皋禖古神。
女媧是中華民族的母親,華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她慈祥地創造了生命,又勇敢地照顧生靈免受天災,是被民間廣泛而又長久崇拜的創世神和始母神。
一、背景來由
女媧神話的第一批古書籍記載例如先秦時期的《山海經》和《楚辭》(雖然《說文解字》記載西周末年的周宣王太史籀所作著作中有媧字,但已亡佚,僅作傳言)。盡管二書中的記載還比較模糊朦朧,但今人多肯定其以造人為職能的始母神神格意向。袁珂先生就將《楚辭·天問》中的“女媧有體,孰能匠之”理解為“女媧作成了別人的身體,她的身體又是誰作成的”。丁山先生則更為明確地認為這兩句話說明:“(至少)在戰國時代中國人固已盛傳女媧造人的故事了。”
至于《山海經·大荒西經》中:“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的記載,袁珂則以晉人郭璞注為解:“或作女媧之腹。”又云:“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變,其腹化為此神。”并以漢人許慎和劉安的話作為參證 。丁山也認為這“顯然又是孕毓人類的寓言” 。盡管如此,這些記載當中仍然沒有明面提出女媧造人的說法。
除了造人之外,先秦典籍中女媧為樂器始神(發明瑟、笙簧、塤等)的記載也應該是女媧造物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這似乎尚未引起學者們的足夠注意,尤其是它在移位到文學中的浪漫題材,更是缺少關注。《禮記》與《帝王世紀》、應劭《世本·作篇》作“女媧作笙簧”,可見孔疏不誤。這短短五個字的記載卻成為后代文學家馳騁才華的平臺。
古籍中最早明面提出女媧造人故事的是《風俗通義》,這則故事雖然正面描寫了女媧造人的事跡,顯示出女媧始祖母神格的地位,但毫無疑問,其中已經烙上人類社會變遷的影子。“摶黃土作人”被認為是人類文化史上制陶技術的發明在神話中的投影,而所造人類產生富貴貧賤之分則是人類進入等級社會的反映。這說明,神話一旦離開了它自身的生長土壤,它的形態就要隨著新的生長土地而呈現出新的姿態。
同時,女媧還是人類得以延續的婚姻之神。《風俗通》云:“女媧禱祠神,祈而為女媒。因置昏姻。”羅泌認為:“以其載媒,是以后世有國,是祀為皋禖之神,因典祠焉。”這應該是人類進入婚姻制度之后所賦予女媧造婚神話的痕跡。
二、典籍記載
《風俗通》(應劭著)中有關女媧的兩則短文:
1、民間傳說,天地開辟之初,大地上并沒有人類,是女媧把黃土捏成團造了人。她干得又忙又累,竭盡全力干還趕不上供應。于是她就拿了繩子把它投入泥漿中,舉起繩子一甩,泥漿灑落在地上,就變成了一個個人。后人說,富貴的人是女媧親手摶黃土造的,而貧賤的人只是女媧用繩沾泥漿,把泥漿灑落在地上變成的。
2、女媧在神祠里禱告,祈求上蒼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媧就安排兩性婚配。
其它傳說的來源典籍:
《太平御覽》:女媧在造人之前,于正月初一創造出雞,初二創造狗,初三創造豬,初四創造羊,初五創造牛,初六創造馬,初七這一天,女媧用黃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樣子造出了一個個小泥人,她造了一批又一批,覺得太慢,于是用一根藤條,沾滿泥漿,揮舞起來,一點一點的泥漿灑在地上,都變成了人。為了讓人類永遠的流傳下去,她創造了嫁娶之禮,自己充當媒人,讓人們懂得“造人”的方法,憑自己的力量傳宗接代。
這些傳說是由于當時受到母系社會的影響,從而來編造這么一個英雌,體現出了當時的母系社會給人類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女媧造人的神話,反映出早期人類社會的生活狀況。眾所周知,人類歷史上存在母系氏族社會時期,當時婦女在生產和生活中居于重要地位,子女只認自己的母親,無父無夫的國度。女媧造人的神話正是含有母系社會的影子。
《淮南子·說林訓》提出了女媧與諸神共同造人之說,當女媧造人之際,諸神一起來襄助她:黃帝造出女男性別,上駢造出耳朵眼睛,桑林造出胳膊手掌,女媧所以能多般轉變創造化育。”漢末學者高誘注解:“黃帝,是古代的天神,在開始造人的時候,造出性別;上駢、桑林,都是神的名諱;女媧,是天下共主的王者。多般轉變創造化育,這里說創造化育(人類)的社會進化大業并非只是一個人的功勞。”
后續時代提出另一種傳說,女媧是與伏羲為兄妹繁衍人類,《獨異志》卷下:從前宇宙初開時,天地之間只有女媧兄妹二人,在昆侖山下,而天下未有別的人民。相議想為夫妻,又自覺羞恥。兄即與妹上昆侖山,咒曰:“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為夫妻,請將天上的云都合起來一團,要不就把云散了吧。”于是天上的云立即合起來,兄妹倆就成了夫妻。中華民族都是倆人的子孫后代。
這些傳說則是反映母系社會過渡父系社會,男性權力的增大與對社會的掌控,越來越多的人不能接受人類的造物主與至高神為女性的說法,即女神中心神話向男神中心神話轉換,最后以男神權力取代女神為終結。女媧造人的降格,隨著父系社會對女神的削弱,不一產生了黃帝、伏羲、盤古等,與女媧共同造人或繁衍人類或取而代之。
三、母系映射
女媧造人的神話,并非空穴來風的純粹杜撰,而正是早期血緣時代之母系社會中女性占據人口生產主導地位的反映。
對于女性而言,男性在一開始處于劣勢。
男性對于自己在人口生產中作用的認識,來得較晚。
但是,父系社會的確立,主要并不是因為男性終于認識了自己在人口生產中不可或缺的地位;而是因為當物資生產(包括生活資料的生產和生產工具的生產)取代人口生產而逐漸占據主導地位的歷史過程中,男性比之女性,具有特殊的有利條件。
在血緣時代之母系社會的公社生活中,土地、房屋、森林、水源等生活、生產資料實行公有制,食品、衣服和其它生活必需品實行公有、分配制。
而在此同時,外出作戰、漁獵、放牧的男性,則率先開始了諸如弓箭、魚叉、拋石索、獨木舟等武器以及小型勞動工具的私有化進程,并在以物易物的交換過程中,開始了對牲畜等生活資料的私人占有。
女性在這個過程中,表現得不太重視。
男性在私有制建立初期所具有的歷史有利條件,以及男性在物資生產過程中所具有的天生體能優勢,使得男性很快成為新的社會主角。
人類歷史之父系社會取代母系社會的進程,乃是以人口生產為其主導的血緣社會向以物資生產為其主導的物緣社會的轉變。
此一轉變一旦完成,社會的主要意識形態,便不再是血緣情結,而轉變成為物緣情結以至金錢情結。
物緣關系即物質的依賴關系,成為此時人類社會群體的主要人際關系,功能要素。
在此“物緣時代之父系社會”中,即使是“血緣關系”,也逐漸由女為中心轉變成為以男性為中心。
出土的文物說明,在突出女性性征的女神塑像之后,世界各地都開始制造突出男性性征的男神塑像。
女性生殖器崇拜向男性生殖器崇拜的轉變,以及產翁制(一種在孩子出生之后,立即讓母親離開,而讓父親上床懷抱嬰兒,臥床坐月子的風俗)的發生,都說明:在物緣時代,女性不僅沒有掌握物質生產的控制權利,而且也失去了人口生產的主導地位。女性因之而由女神淪落為女奴,甚至淪落為神女即妓女。黃帝曾向之問道的素女一類人物,成為男性發泄性欲的工具。
所有這些女性性地位的低落,其實不過是一種非本質的表象。就其實質而言,女性性地位的低落,主要是因為她們沒有掌握物資生產過程中的物資所有權、生產控制權以及產品分配權。即使是在物緣社會之中,一旦女性由于某種歷史的機緣掌握了這些權利,她們的性奴役狀態就會頃刻瓦解,她們的性關系地位就會隨之提高。武則天的故事,可以使人們對此產生深刻的印象。近代一些婦女解放運動的女權主義先驅,之所以把目光注視著婦女經濟地位的提高和改善,正是基于對此實質的深切認識。
正如女人不會永遠甘心女奴的地位。隨著信緣時代(亦稱信息時代)的到來,女性真正開始成為女人。在這個全新的信緣時代,女性、男性已經無須白白耗費精力再去爭執人口生產的牛耳。兩性在物資生產過程中由于自然造物而形成的體能差異,也已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變得無足輕重。
當今時代,信息生產占據主導地位。在此領域之中,就其自然本性而言的男性、女性,都不再具有天生的優勢。在超越兩性差別之信息生產過程中,女性和男性開始分有真正平等競爭的機會。盡管由于歷史的原因,這種真正平等競爭的機會,尚未完全由兩性均分。不僅如此,超越兩性差別之資訊的優勢,正在成為擁有生活資料和生產工具、控制物資生產和商品分配的重要條件。
在這個以信緣關系即信息的依賴關系為人類社會群體主要人際關系、人類社會結構主要功能要素的全新的信緣時代,女性和男性的畸形發展(諸如神女和面首、吃青春飯之類)正在逐漸失去實際的意義;從而,女性和男性的本真狀態才有可能真正得以展示和顯現。正是在這個基礎之上,兩性才有可能形成真正和諧的互補關系。
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人口生產、物資生產、信息生產這三種社會生產,不斷地變換著主導與被控的地位;隨著三種社會生產之主導與被控地位的變換,女性社會地位,也在不斷地變換。女性因此,由血緣時代之女神,到物緣時代之女奴,再到信緣時代之女人,逐漸完成了自己的歷史生成。女神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再復返;女奴的時代,正在一去不再復返;女人的時代,業已揭開歷史帷幕。
這將是真正女人誕生的時代——女媧母系女權的詮釋。
1、摶土造人
天地開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陽、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鳥獸蟲魚了,可是單單沒有人類。這世間,無論怎樣說,總不免顯得有些荒涼寂寞。
不知道什么時候,出現了一個神通廣大的女神,叫做女媧。據說,她一天當中能夠變化七十次。有一天,大神女媧行走在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圍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獨。她覺得在這天地之間,應該添一點什么東西進去,讓它生氣蓬勃起來才好。
添一點什么東西進去呢?
走啊走啊,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個池子旁邊蹲下來。澄澈的池水照見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著她笑;她假裝生氣,池水里的影子也向著她生氣。她忽然靈機一動:“雖然,世間各種各樣的生物都有了,可單單沒有像自己一樣的生物,那為什么不創造一種像自己一樣的生物加入到世間呢?”
想著,她就順手從池邊掘起一團黃泥,摻和了水,在手里揉團著,揉團著,揉團成了第一個娃娃模樣的小東西。
她把這個小東西放到地面上。說也奇怪,這個泥捏的小家伙,剛一接觸地面,就活了起來,并且開口就喊:
“媽媽!”
接著一陣興高采烈的跳躍和歡呼,表示他獲得生命的歡樂。
女媧看著她親手創造的這個聰明美麗的生物,又聽見“媽媽”的喊聲,不由得滿心歡喜,眉開眼笑。
她給她心愛的孩子取了一個名字,叫做“人”。
人的身體雖然小,但據說因為是神創造的,相貌和舉動也有些像神,和飛的鳥、爬的獸都不同。這樣,看起來似乎有一種管理宇宙的非凡的氣概。
女媧對于她的作品,感到很滿意。于是,她又繼續動手做她的工作,她用黃泥做了許多能說會走的可愛的小人兒。這些小人兒在她的周圍跳躍歡呼,使她精神上有說不出的高興和安慰。從此,她再也不感到孤獨、寂寞了。
她工作著,工作著,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滿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夜深了,她只把頭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剛微明,她又趕緊起來繼續工作。
她一心要讓這些靈敏的小生物布滿大地。但是,大地畢竟太大了,她工作了許久,還沒有達到她的意愿,而她本人已經疲倦不堪了。
最后,她想出了一個絕妙的創造人類的方法。她從崖壁上拉下一條枯藤,伸入一個泥潭里,攪成了渾黃的泥漿,向地面這么一揮灑,泥點濺落的地方,就出現了許多小小的叫著跳著的人兒,和先前用黃泥捏成的小人兒,模樣一般無二。“媽媽”“媽媽”的喊聲,震響在周圍。
用這種方法來進行工作,果然簡單省事。藤條一揮,就有好些活人出現,不久,大地上就布滿了人類的蹤跡。
大地上雖然有了人類,女媧的工作卻并沒有終止。她又考慮著:人是要死亡的,死亡了一批再創造一批嗎?這未免太麻煩了。怎樣才能使他們繼續生存下去呢?這可是一個難題。
后來她終于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把那些小人兒分為男女,讓男人和女人配合起來,叫他們自己去創造后代。這樣,人類就世世代代綿延下來,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
2、不同之處.
三生石傳說:
相傳女媧在補天之后,開始用泥造人,每造一人,取一粒沙作計,終而成一碩石,女媧將其立于西天靈河畔。此石因其始于天地初開,受日月精華,靈性漸通。不知過了幾載春秋,只聽天際一聲巨響,一石直插宵,頂于天洞,似有破天而出之意。女媧放眼望去,大驚失色,只見此石吸收日月精華以后,頭重腳輕,直立不倒,大可頂天,長相奇幻,竟生出兩條神紋,將石隔成三段,縱有吞噬天、地、人三界之意。女媧急施魄靈符,將石封住,心想自造人后,獨缺姻緣輪回神位,便封它為三生石,賜它法力三生決,將其三段命名為前世、今生、來世,并在其身添上一筆姻緣線,從今生一直延續到來世。為了更好的約束其邪性,女媧思慮再三,最終將其放于鬼門關忘川河邊,掌管三世姻緣輪回。當此石直立后,神力大照天下,跪求姻緣輪回者更是絡繹不絕。
1、原意
《風俗通》有關“女媧造人”的記載,故事的基礎上富有人性化的演繹與擴充,使得這個古老的神話傳說充滿生活氣息,煥發出瑰麗的色彩。
馬克思在談到希臘藝術時曾指出:“任何神話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由此可知,神話帶有濃厚的幻想色彩。
《太平御覽》、《神話故事新編》等詳細敘述了女媧造人的具體過程,表現了原始先民對人類自身來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當時社會生活條件下所做出的極富想像力的解釋。
故事清新、質樸,洋溢著一種天真的新鮮感。女媧完全是在一種極自然的、無意識的狀態下萌發了造人的念頭。傳說中女媧在天地之間非常孤獨,看到自己的影子時就想創造一種像自己一樣的生物來增添生氣排解寂寞。這種想法非常孩子氣,帶有原始洪荒時代的稚拙與樸素,通過字里行間,仿佛看到女媧本身就是一個活潑、充滿活力與創造力的孩子,并非一個高貴冷漠的神邸。
人來到這個世間是重點描寫的過程:女媧揉團黃土造成第一個小人兒,這個“人”一落下地就具有了生命,開口叫她“媽媽”;女媧不知疲倦地造人,為了加快速度,她就藤蔓一揮;為了解決人類延續的問題,女媧“把那些小人兒分為女人和男人,讓青年兩性配合起來叫人們自己去創造后代”……“女媧造人”如同一條不斷流淌的溪泉,一路唱著歡歌不斷前進,使后人讀來仿佛置身于那個生命初創的原始世界中,感受著人類誕生后的歡欣與愉悅。
2、探究
《風俗通》里的有關文字非常簡略,后人進一步就女媧為什么要造人,怎樣造人,怎樣造更多的人,怎樣讓人類自己繁衍生息,作了豐富的想像。想象是大膽的,也是真實度較高,情節較合情合理的。
女媧是神,具有非凡的能力,她造人的手段、方法體現了“神”的威力,而在細節的處理上,后世文人又賦予了她人的心理,人的情感,人的生活體驗,從而使想像內容既顯“神威”,又合人情事理。
廣闊的天地,莽莽榛榛的原野,死寂的氣氛,使神通廣大的女神,感到了寂寞孤獨,造人的愿望就顯得自然而真實;水中映出的或“喜”或“生氣”的面容,誘發了她的“靈機”,想像巧妙而富于人類經驗;“媽媽”的呼喊,使死寂的天地間獲得了生機,更充滿了人間的溫情愛意,以及天倫之樂。“人”的產生,使女媧得到做母親的自豪和欣慰;晚霞里,星光下。女媧的忙碌疲倦,正顯露出一位母親勤勞、聰慧、偉大的身影。這正是這篇神話真實感人的地方。
1、造人節日
農歷正月初七,又稱為“人日”,傳說女媧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
自秦漢以來,傳統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為雞日,初二日為狗日,初三日為豬日,初四日為羊日,初五日為牛日,初六日為馬日,初七日為人日。傳說這是因為女媧創造萬物生靈的時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人日的來歷與傳說中女媧每日造一生物的故事有關。據《北史·魏收傳》,晉朝議郎董勛《答問禮俗》云:“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還有補充的說法,初八是谷日,初九是天日,初十是地日。
漢,魏以后,人日逐漸從單一的占卜活動,發展成為包括慶祝、祭祀等活動內容的節日。到了唐代,民間仍相當重視人日節。高適的《人日寄杜二拾遺》詩中就有“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的感懷之句。它證明唐代的人日節,已不僅僅專用作祈祥祝安,又衍添了一層思親念友的氣氛。時至今日,也有在外的游子在年前回家,過了人日節才能遠走他方。人日節這天不出遠門,不走親串友,在家團聚。人日節下午一般吃長面,也叫拉魂面。意即過年時人都走東串西,心都野了,人日一過該準備春耕生產了。故而吃拉魂面,把心收回來,準備春耕生產。
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彩勝、華勝,從晉朝開始有剪彩為花、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發上。此外還有登高賦詩的習俗。唐代之后,更重視這個節日。每至人日,皇帝賜群臣彩縷人勝,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氣晴朗,則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順利。
2、女媧祭典
傳說農歷三月十八日是女媧的生日,因此,每年農歷三月初一至十八日,來自晉、冀、魯、豫四省的人們都要前來朝拜女媧,由此形成影響深遠的媧皇宮廟會,至今已有千余年的歷史。祭拜活動以頌揚人類始祖女媧摶土造人、煉石補天、斷鰲足、立四極、治洪水、通婚姻、作笙簧等功德為主,主要內容包括民祭、公祭、朝拜等。女媧傳說及與其有關的婚嫁、生育、人生禮儀、歲時節慶等民俗事象構成了奇特的民間文化現象。
“女媧祭典”系全國五大祭祖大典之一,于2006年被列為首批國家級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3、雕像紀念
河南省周口市西華縣有女媧補天雕塑一尊。造形為女媧補天,雙手舉起五彩石,抬頭上揚,雙目凝視天上,意為女媧補天。
甘肅省天水市七里敦三角花園處有現代女媧雕塑一尊。造形為女媧補天,底座四周環繞人類幼兒,意為女媧造人(詳圖可見谷歌地球甘肅省天水市七里敦三角花園處)。
炎帝是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他還有另一個名字,叫神農氏。可能很多朋友都聽說過關于炎帝的故事,他曾和黃帝部落聯手,共同擊敗蚩尤。我們自稱是炎黃子孫,實際上就是因為古人將炎帝和黃帝視為中華民族的始祖,下面就來介紹下關于炎帝的更多信息和背景,想要了解的朋友就一起來看看吧。
說到秦始皇,原名叫做嬴政,姓,趙氏,名政(一說名“正”),又稱趙政、祖龍等等。嬴政出生于公元前259年,210年逝世。嬴政是秦莊襄王與趙姬的兒子,只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戰略家,同時也是首個完成了我國大一統的政治人物,也是我國第一個將自己稱之為皇帝的君主。秦始皇奠定中國兩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秦始皇嬴政吧。
女媧是古代神話中的創始女神,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有聽說過女媧補天,還有女媧造人的故事。女媧的地位在古代非常之高,因為女媧是福佑社稷之正神,更是創造華夏民族的神。不過女媧的背景比較復雜,關于她的淵源也有多種說法。
伏羲是我國華夏民族人文先始,是三皇之一,百王之先。伏羲出生在隴西成紀,現今甘肅天水市。天水市位于我國版圖的幾何中心,有著“羲皇故里”、“龍城天水”之稱,是我國古代文明重要的發祥地之一。經過了三皇的努力,中華文明有了很大的進步,不過老百姓的生活依然很艱難。伏羲是一位叫做華胥的美麗女子所生,他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而創造了八卦,這便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計數文字,是中國古文字的發端,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八卦后來被星象學家用來占卜。他創造歷法、教民漁獵、馴養家畜、婚嫁儀式、始造書契、發明陶塤、琴瑟樂器、任命官員等等。
大禹這個人大家應該都知道,小編也知道,小編聽的比較多的就是大禹治水這個事情,但是其實大禹的事情不僅僅只有這些,還有更多的,所以如果想要好好了解大禹這個人,下面這個專題大家可以關注關注,有感興趣的網友速度收藏了,一定別錯過了呀!
說到盤古其實大家也都知道,在上古神話中,正是有了他才有了今天的我們,所以這個盤古是真正的很重要的人,今天我們就以盤古為專題,給大家帶來一系列的盤古相關的問題,看看盤古到底是一位什么樣的人,感興趣的本專題一定別錯過了呀!
說到蚩尤可以說他才是中華文明的先驅者,很多東西都是他給發明的,所以他也是真的聰明厲害,但是很多人都說這個蚩尤不好,但是其實并非如此,那都是小說看多了,真正的蚩尤不知道多厲害呢,而且為中華文明奉獻了太多太多了,更多的我們也不說了,下面以專題的形式全面的為大家來展現這個蚩尤到底厲害在什么地方吧!
大禹這個人大家應該都知道,小編也知道,小編聽的比較多的就是大禹治水這個事情,但是其實大禹的事情不僅僅只有這些,還有更多的,所以如果想要好好了解大禹這個人,下面這個專題大家可以關注關注,有感興趣的網友速度收藏了,一定別錯過了呀!
伏羲是我國華夏民族人文先始,是三皇之一,百王之先。伏羲出生在隴西成紀,現今甘肅天水市。天水市位于我國版圖的幾何中心,有著“羲皇故里”、“龍城天水”之稱,是我國古代文明重要的發祥地之一。經過了三皇的努力,中華文明有了很大的進步,不過老百姓的生活依然很艱難。伏羲是一位叫做華胥的美麗女子所生,他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而創造了八卦,這便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計數文字,是中國古文字的發端,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八卦后來被星象學家用來占卜。他創造歷法、教民漁獵、馴養家畜、婚嫁儀式、始造書契、發明陶塤、琴瑟樂器、任命官員等等。
女媧是古代神話中的創始女神,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有聽說過女媧補天,還有女媧造人的故事。女媧的地位在古代非常之高,因為女媧是福佑社稷之正神,更是創造華夏民族的神。不過女媧的背景比較復雜,關于她的淵源也有多種說法。
涿鹿之戰小編也還是聽說過的,但是具體是個什么情況小編不得而知了,但是這場戰役非常非常重要,所以也一定要看看具體是什么情況,那么這個涿鹿之戰前前后后是怎么發展的,結局又是什么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看看,下面專題內容十分豐富,歡迎評鑒!
2019-12-03阪泉之戰是一場距今4000多年歷史的上古之戰。當時中原各族中,黃帝和炎帝部落最為強大,兩者將戰也是勢在必行,而這場戰役就被稱為阪泉之戰。阪泉之戰算是第一次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統一,所以具有特殊意義,不過這場戰事實在太久遠,更多內容都是以傳說的形式表現。那這次就為大家講講精彩的阪泉之戰,看看最后的贏家究竟是誰。
2019-12-03神農嘗百草是一則古代神話故事,相信大家都有聽說過。神農氏是三皇之一,傳說神農長相牛頭人身,為人十分勤勞勇敢,后來被選為部落首領。神農氏因為偶然看見鳥兒銜種,因此聯想到了耕種,從而發明農業,大家才稱他為神農。雖然神農嘗百草的故事并不陌生,但故事背后還有不少值得挖掘的趣事,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2019-12-03傳說共工是炎帝后裔,其形人面蛇身朱發,是神話故事中的水神。而共工怒觸不周山的故事被稱為是古代四大神話之一,相信很多朋友都聽說過這個故事。共工雖然是水神,但素來和顓頊不合,他們曾爆發過一場驚天動地的大戰,導致共工憤怒撞上不周山。共工怒觸不周山的故事,在不同古籍中也有不同的記載,下面就來做個介紹,一起了解下吧。
2019-12-03說到伏羲畫卦這件事情也還是挺有意思的,其實小編對于這件事情不是太了解,但是問題不大的啊,不了解就要多學學,最近很多人都說了,想知道這個伏羲畫卦的相關故事,不單純的只知道故事,希望能學到更多的故事了,更多的我們也不說了,這個專題就是為大家服務的,速度來收藏分享學習!
2019-12-03盤古開天辟地的故事大家都聽說過,小編的印象就是盤古把混沌的天給劈開了,才有了今后的故事,但是故事不僅僅這么簡單的,盤古開天辟地的故事還有很多小細節的,下面我們就以專題的形式給大家來展現,一次把這個故事看清晨看明白了,速度收藏學習了!
2019-05-07說到女媧補天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聽過哈,小編也聽說過,但是只知道女媧就是拿個石頭去補天,其實的事情就不知道了,其實看一個事情要全部都看啊,所以女媧補天的故事的衍生故事又有哪些呢?本專題就給大家詳細的來介紹介紹了,女媧補天的專題一定要收藏了,趕緊的吧!
2019-11-29女媧造人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聽說過了,我們這些人兒啊,都是女媧給造出來的,可不是大家想想的那樣造的啊,就是單純的捏人捏出來的,這個就顯得十分的有意思了,我只是單純的知道女媧造人,那么這個女媧造人具體是個什么情況,還有什么其他相關的故事呢?所以本專題就給大家來介紹介紹這些問題了!歡迎收藏!
2019-12-03說到伏羲畫卦這件事情也還是挺有意思的,其實小編對于這件事情不是太了解,但是問題不大的啊,不了解就要多學學,最近很多人都說了,想知道這個伏羲畫卦的相關故事,不單純的只知道故事,希望能學到更多的故事了,更多的我們也不說了,這個專題就是為大家服務的,速度來收藏分享學習!
2019-12-03傳說共工是炎帝后裔,其形人面蛇身朱發,是神話故事中的水神。而共工怒觸不周山的故事被稱為是古代四大神話之一,相信很多朋友都聽說過這個故事。共工雖然是水神,但素來和顓頊不合,他們曾爆發過一場驚天動地的大戰,導致共工憤怒撞上不周山。共工怒觸不周山的故事,在不同古籍中也有不同的記載,下面就來做個介紹,一起了解下吧。
2019-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