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餃子其實大家也應該知道的很常見,逢年過節都要吃,現在不說逢年過節,有的人是不是要吃一頓,小時候吃得少啊,那么大家知道么,其實早在我國古代的唐朝,這個餃子差不多就和現在的一模一樣了,有的人不相信,那就是一起來看看考古的證據吧。
唐代餃子形狀
快過年了,餃子作為一道特別傳統的中國美食,是春節闔家團圓的必備佳肴,不知道大家想好包什么餡的餃子了嗎?
東漢灰陶女廚俑中可見餃子
新疆吐魯番阿斯塔納出土的唐代餃子,和現在我們最常見的餃子幾乎一模一樣,如同是3D打印出來一般,甚至上面防止粘連撒的面粉顆粒都細微可見。這說明,距離我們一千多年以前的唐代祖先們,也十分鐘意餃子這道美食,相信口味并不會比現在差太多。
餃子,相傳由東漢名醫人張仲景發明,最初里面包了藥材等餡料,作為藥用。后來逐漸被各種各樣的食材替代,口味更加豐富,一直深受中國人民喜愛。餃子作為中國北方民間的主食和地方小吃,逢年過節、游子歸來、闔家歡聚等眾多時刻都可以端上餃子這道美食,百吃不厭。
餃子
歷史的車輪碾過時空歲月,吐魯番特有的氣候為我們保留了唐代西域人的日常飲食,通過考古學家們的發掘,我們有機會穿過歷史,去逐漸探索和發展我們祖先的衣食住行。小小的餃子,卻承載著數千年華夏文明的傳承。
下拉更新...